新华网海口4月29日电(满旭蕊) 第十九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研讨会于27日在琼举行。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徐寄遥受邀为大会作《子午工程二期介绍及展望》的学术报告,会后接受了新华网的采访。
空间天气学主要研究整个日地空间环境的变化。太阳作为地球所有能量的来源,太阳爆发现象会严重影响地球的空间环境,比如引起磁暴、电离层暴和热层暴等,这些暴发性事件的发生会影响到我们的生产生活。徐寄遥在采访中表示,大量高能粒子进入地球空间,会影响到卫星仪器的正常运行,甚至损坏。此外,在磁暴、电离层暴和热层暴期间高层大气密度发生剧烈变化,会严重影响卫星的轨道,尤其对低轨道卫星的影响更为显著。“在灾害性空间天气期间,对高纬地区的长距离输油、输电等系统产生影响,同时还会严重影响导航、定位和通讯系统,另外,还会对高纬地区航空旅行和航天员的身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所以空间天气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徐寄遥说。
当前,揭示灾害性空间天气的整体变化规律,是极富挑战性的国际前沿课题之一。为了进一步了解灾害性空间天气,探索其背后的规律,我国于2008-2012年建设完成了子午工程一期——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并投入运行。作为我国空间天气领域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一期在日地空间环境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2019年子午工程二期在北京怀柔科学城启动建设。建成后,将与子午工程一期一起构成完整的子午工程监测系统。
徐寄遥表示,子午二期的建设科学构思和规划更加丰富,参与建设和研究的团队大为扩充,人才队伍更加壮大。二期将在极区高纬、北方中纬、海南低纬、青藏高原地区4个重点区域,以及太阳-行星际监测方面建设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监测设备,观测区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此外,子午二期监测系统大约80%的投资用于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型设备的研制上。徐寄遥强调,这些都有赖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力的增强。
作为子午工程的进一步延伸,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将我国的空间环境地基探测能力和科学构思推向国际,不仅得到了全球相关领域科学家的高度关注,也推动了中国科学家进一步走向世界科研舞台。
科普中国中央厨房
新华网科普事业部
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联合出品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